2015年5月9日 星期六

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

第一夜_否定心理創傷 (否定佛洛伊德的論點)

「決定論」的框架是說,過去發生的事,決定了現在與未來,而且無法動搖,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,說明人是無法改變的,主張心理創傷說。 (X→Y因果論)

「目的論」的框架是說,決定自我並非過去的經驗本身,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,你怎麼看待過去的自己,決定自己的一生

決定論: 因為不安,所以走不出去
目的論: 因為不想走出去,創造不安的情緒 (創造不安的情緒也是真實的感受,是一種合理化的行為)


第五夜_認真活在當下

重點:
有效發展好的關係,在於將「自己的執著」轉換成對「他人的關心」,並擁有「社會意識」,需要操練「接納自我」、「信任他人」、「貢獻他人」三個環節。

「接納自我」: 我們無法丟棄或毀滅「我」這個容器,重要的是如何運用它,而改變的前提就是先接納自我,接納自我是接受自己無能為力的情況,坦然接受辦不到的自己(不可改變的部分),而且盡最大努力變得卓越(可以改變的部分),該如何變得卓越? 對自我進行課題的分離,也是分辨可改變與不可改變的部分,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(再怎麼做都不會改變),對於可改變的事物,關鍵在於抱持著改變的勇氣 ,記得,我們並非能力不足,而只是缺乏勇氣而已。

(無論是接納自我還是改變自我,都需要勇氣,所以勇氣怎麼來?)

自卑感: 在和理想卓越中的自己比較後,產生的失落感

「信任他人」:  無條件地相信他人,將人視為「夥伴」而非「敵人」,只要你害怕信任,終將無法和任何人建議深厚的關係,至於選擇相信或選擇懷疑? 無條件相信他人,不是要你做個傻蛋,「信任他人」是一種改善人際關係,建立橫向關係的手段,要不要相信他人,也是自己的課題之一,選擇在己。而因無條件信人他人而遭到背叛,若能知道是他人的課題,不是我們做得到的,若遭背叛而痛苦,就盡情的悲傷吧。

「貢獻他人」: 被鑄造的自由,對夥伴採取一些行為,實際是為了實際感受「我」的價值才做的,而不是犧牲自己去奉獻。

「社會意識」: 人在群體中感受到歸屬感,因對夥伴有貢獻而覺得自己有價值,充滿了幸福與勇氣
要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,並達到改變生活的方式,至少需要現在歲數的一半時間

社會意識,人需要「安身立命的歸屬感」表示我們是社會的一份子
為了瞭解社會意識,先從「我」開始,而一開始即是對「自己的執著」轉換成「對他人的關心」
就是因為討厭自己,所以才會把焦點放在自我身上,自我意識過剩,行為無法坦率,主要原因在於怕被他人討厭、嘲笑,而始終拿不出勇氣。

對單純的自己、毫不修飾的自己沒有自信,在大家面前並非單純的自己不見

能做到課題分離,人生就會回復到令人驚訝的單純樣貌

缺乏人生協調的生活

這世界上不全都是好人,人際關係所發生的不愉快必然很多,但搞清楚無論在哪種情況下,發動攻擊的「那個人」是有問題的,ˊ而不是「大家」都錯了,只看見事情的一小部分,就拿來當成整體的判斷依據,是一種缺乏「人生協調」的生活方式,眼中只會看見那些討厭你的人,並將這種感受用來評斷「全世界」。(在意自己長相醜的人,也會覺得大家都在檢視、嘲笑你的長相,搞得大家都是敵人)
工作狂用當作藉口逃避其他責任(生活、家事、交友人際、養兒育女)也是缺乏人生協調的人,他們以「行為層級」來認定自我價值,而非「存在層級」


勢利:   任何人切割一小部分的你,並且用他取代了「你是誰」的意義 (ex: 正妹都個性差、秘書就是淫亂)

缺乏協調的人生:只看見事情的一小部分,就拿來當成整體的判斷依據 (將同性質的人標籤化歸類,並拓展到全世界)

以「行為的層級」還是「存在的層級」接納自我,是與變得幸福的勇氣息息相關的問題。
人只有在感覺到有價值的時候,才會有勇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